另外,乞食的时候,要有礼貌,有规矩,每个人要带个锡杖,不能敲人家门,到人家门口的时候,把手中的锡杖摇一摇,里面的人听到外面锡杖的声音,就知道有出家人来托钵了,人家就会把饭菜送出来,这个一般都是提前准备好的。这个锡杖,还有一个防身的作用,出家人经常行走野外,难免遇到野兽,锡杖也可以防身。
四,日中一食。
出家人日中一食,这个日中是太阳正中午的时候,日头正在当中,到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吃饭了,古代出家人对这个很重视。古时候没有手表,怎么测度是不是正中午呢?就用锡杖测度,把锡杖正立在地上,看太阳照射后的影子,如果影子在正中,这就算日中了。一定要在日中之前吃完饭,过了日中,就不能再吃了。我们现在常说的过午不食,其实是有问题的,十一点到下午一点,都算中午,如果下午一点前吃饭,那时候早就过了日中了,这个和古代的日中一食的标准不一样。
五,节量食。
就是吃饭不能太饱,六七分饱就行了,不能说遇到喜欢吃的就吃很多,遇到不喜欢吃的就饿肚子,这不行,对身体健康不好。吃的太多,人容易昏沉犯困;吃的太少,肚里饿的发慌,这都影响修行。
六,过中不饮浆。
浆就是有沉淀的,有渣滓的,比如豆浆,还有牛奶,这些过了日中就不能再喝了。但是可以喝水,蜂蜜水,糖水,茶水这个都可以喝,因为没有沉淀物。
七,著粪扫衣。
古代乞食容易,但是要衣服不容易,因为那时候都是人工织布,并且印度的衣服不用裁缝,都是整块布直接披在身上的,这个不容易得到。所以修行人的衣服就只能捡别人扔掉的,不要的,把它捡回来,所以叫粪扫衣。然后挑里面还能用的部分裁下来,不能用的扔掉,这凑一块,那凑一块,七凑八凑的拼成一块,然后就可以披在身上当衣服了。因为这个衣服是很多小块布料凑起来的,颜色不一样,不好看,所以还得染色,染成一个颜色的,看起来好看一些,整齐一些。染得这个颜色,一定不能染五个正色,就是红、黄、蓝、白、黑,因为正色人人都喜欢,容易引起贪爱之心,
八,但三衣。
佛经上常说三衣一钵,就是说出家人一年四季,有三件衣服就够了。当然那是在印度,印度属于热带,三衣确实足够了,但到了我们北方,或者到了寒带,那就不够了,佛讲一切随缘,恒顺众生,这个其实不必执着。三衣的意思就是让我们生活一定越简单越好,不要过分的追求衣食这方面的东西。
九,冢间坐。
冢就是坟墓,修行人经常在坟墓底下、旁边打坐修禅。因为这里可以经常看到死人,看到枯骨,这对修行人会起一个高度的警示作用,容易放下我执,放下烦恼,对世间不再贪恋,容易生起厌离三界之心。
十,树下坐。
如果在坟墓旁边打坐,还是不能得道,那就到树下去打坐。但为了避免对树产生贪爱,佛规定,一颗树下只能坐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得换别的树。这个树的意义很多,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有花、有果,都可以代表佛法,坐在树下就可以想到,什么是修行的根?什么是修行的果?证得这个果的因是什么?释迦牟尼佛一生都没离开树,证悟成佛是在菩提树下,涅槃是在双树林,还是在树下,讲经教学一般也是在树下,跟树的缘分很深。
十一,露地坐。
在树下打坐,树枝树叶能遮凉,相当于半个房间,还是容易生贪爱之心;树上一般有虫有鸟,又担心鸟拉屎掉在身上,或者被毒虫叮咬。所以,也可以露天打坐,底下铺点草就行了,这个也叫头陀行。
十二,但坐不卧。
在比丘四威仪中,坐是第一。打坐的原因,一是容易让食物消化,气息容易调和平静,这样就比较容易入道;二是经常走动或者站着,这个心很难安定,不容易静心入道;三是懈怠睡眠,更容易产生烦恼。所以,我们看佛像,一般都是坐着的,其他站像、卧像的比较少。尤其是卧着的像,就是佛入涅槃的时候,那张卧佛像。
以上这十二种修行,都称为头陀行,都是苦行。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是修苦行的代表,这十二种苦行他都修,并且是一生都在修。佛在经中告诫我们,一定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样才能真正断烦恼,帮助我们修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