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世界杯_2014世界杯德国 - dyhdcw.com

评论是人生的思考,思考是正在撰写的评论

何谓新闻评论?在媒体工作时未曾细想。到复旦新闻学院教书后,才得以有暇认真回顾自己的评论生涯,整理新闻评论写作体会,并结合新闻教育实践研究评论这个课题。

经过一年多补充、改写,我的《新闻评论实战教程》一书(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得以付梓出版。国内这方面的图书不少,但大多侧重理论性阐发,重实务的不多。我认为,评论写作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而我的职业生涯就是在持续不断的写作实践中度过的。虽然“卑之无甚高论”,但至少可以当作“挂角一将”,对读者或许有一点参酌的价值。

从1988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直到退出岗位,大约25年,经历了从党的十五大到十八大的历史过程。特别是21世纪的前20年,是国家全面改革和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其间经历了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抗洪斗争、1999年我驻南联盟使馆被炸、2000年揭批“法轮功”,2001年之后是辛亥百年、建党八十周年、北京奥运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

回望来时路,深深感到离开了报社工作岗位,心里有一份真正的宁静;卸去了编务工作担子,获得一份归零后的沉思。这使我有条件对评论工作进行更深刻的体悟。

坚守与改变

必须坦率地承认,波澜壮阔的40年,自己的思想经过了几次重要的蜕变。年轻时,从怀疑和批判开始,也曾接受过类似西化的错误主张;人到中年,从更多了解中国的国情,到基于改革建设实际,思考国家现代化多元发展路径;直到今天,从比较和鉴别中更加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样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经过漫长的人生体验和工作经历慢慢悟出的。换言之,自己的政治信念始终未变,而有些认识一直在变甚至是颠覆性变化。坚守该坚守的,改变该改变的,这或许也是一种成长。

年轻时曾以猛烈的火力批判现实,曾以偏激的情绪解析社会现象,曾以年少自负排拒不同意见。无论怀疑、迷茫和探索,自己始终未改热爱祖国的赤诚。怀疑也好、批判也好,其实都为了一个目的、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盼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希望把党的事业发展好。这也正是流动在血液中的一份初心和毫不动摇的坚守。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恩格斯曾多次谈到,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思想的巨大变化,就是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其间,马克思总是在时事变迁中修正自己的观点,不断实现思想创造“卡夫丁峡谷”的跳跃。我认为,因时因事而变,是政论家最重要的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坚守自己的政治信念与不断与时俱进是不矛盾的,甚至可以说是成长成熟的必然规律。思想蜕变不是一种基于个人利益的摇摆和迎合。

在中国发生巨变的几十年中,思想理论界犹如大浪淘沙,几经聚合和分化,大致可以从中看到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沉溺在往日的历史悲情中总是向后看,忽视甚至无视时代变迁。也就是,用改革开放之前或者之初的眼光解读当今中国,关注的热点依然是几十年前的问题、几十年前的恩怨、几十年前的坎坷、几十年前的教训,而看不到从拨乱反正到全面改革,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看不到从全面发展到民族复兴,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一个人不能从“小我”走进国家发展的“大我”,很可能就会抱着“老皇历”,被历史所淘汰。一种是继续受困于陈旧过时的教条式的思维束缚之中,总是试图从经典作家那里按图索骥,用这样的方法认识当今的中国和世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并做出时代化、中国化的探索。

这种僵化的思维与当今中国发展同样格格不入。尽管大多数同事和朋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人生道路曲曲折折,思想认识难有进步,原因就是“他们是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套中人”。思想蜕变基于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存在”。进取和进步的朝向,应该是在汲取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出新的道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再无休无止地纠缠,不再毫无意义地纠结。当下的问题和挑战必须正视,聚精会神研究、专心致志解决。以问题作为思想的导向、用实践检验真理,是认识国家和社会的正途。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预言家,没有人能提出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我们能做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立足现实、踏实前进。

或许可以概括为这样三句话——如果我们发现了毫无疑问的真理,还要什么批判和探索;如果我们自以为做到了尽善尽美,还要什么改进和创新;如果我们拒绝改变,怎样才能成长进步。真理的彼岸世界,不是什么终结的历史或历史的终结,真理的生命力就活在不断批判探索、改进创新的点点滴滴中。

政治与站位

评论工作就是政治工作,这丝毫不用闪烁其词、吞吞吐吐。一般来说,不论你对政治是否有兴趣,政治从未缺席我们的生活,政治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见《中庸》)战争与和平,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倒退,盖系于政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其本质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政治包含丰富内容,或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政治学研究,涉及政治制度、国家法律、政治行为、政治决策、政治合法性、政治心理等方面;二是执政实践,包括制定政策策略、管理公共事务、了解社情民意、处理复杂关系、处置突发事件等。与政治学对应的是学者,而与执政实践对应的是领导干部。政治学和执政实践关系密切,又有很大区别:学者没有公共权力,也不行使管理职责;领导干部则运用公共权力为社会服务,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从事评论工作的新闻工作者,则是联通学者和领导干部的一个桥梁。即,必须对政治理论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时对社会生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并通过发表评论影响社会舆论。这一角色定位也决定了评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没有政治导向的评论是不存在的,缺乏政治理论支撑的政治家是没有方向感的,仅仅懂得政治学理论也未必能够处理复杂、棘手、敏感的问题。

所谓站位,就是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评论当然要讨论经济问题,但不是就经济讲经济;当然要讨论文化现象,但不是分析某个专业问题;当然要讨论历史问题,但不是单纯的文献梳理;当然,也要讨论产业政策、民生改善、群众利益等问题,但不是就具体问题说具体问题。我们不必将政治泛化,用政治理论代替所有问题的研究。忽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评论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站位高,不是口号堆砌、概念推演、情绪宣泄,而是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观察思考,从成败利钝的掂量中择善而从,从利益和损益的比较中做出抉择,看大势、明事理、出高招。

责任与担当

或许有人说,评论是一种表达言论的行为,怎样想就怎样写,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这当然不算错。没有人妨碍你去写什么、怎么写,也没有必要强求每个人观点都一致。但同时也要说,无论发表言论或撰写文章,一旦公之于世、传播开去,就是一种舆论,必须为这种舆论的正效应或负效应负责任。基于这样一个公理,我们常识所见,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想骂谁就骂谁、想批评谁就批评谁,更不能发表污损祖国、蔑视先烈的不当甚至错误言论。作为新闻媒体的工作者,当然要承担更大的责任,那就是不能违背国家利益、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这也正是评论工作者必须扛起的责任。当然,这是底线,而底线是起码的要求。作为党报评论工作者,必须有更大的担当、更高的要求,自觉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为社会进步发展、为百姓福祉倾注心力、做出贡献。

我从事党报评论工作多年,很多人问,除了阐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个人有没有自己的看法?当个人意见与写社论不相吻合甚至矛盾的时候,会怎么办?这样的情况极少出现,但也必须承认每个人对社会生活的看法肯定不尽一致,也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这用不着回避。但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基本的职业要求就是,不能把个人意见和情绪作为“私货”夹杂到公共写作中去。也有人问,从事党报评论工作岂不是无法体现个人价值?我想说的是,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汇集了集体智慧和全社会共识,反映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况且,我对改革开放的决策、对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是高度认同的。个人想法、个人情绪、个人创作之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微不足道的,没有必要想得太多。能够在党报评论的岗位上为国家服务,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事业与人生

古人有云:“读书不为稻粱谋,但开风气不为师。”(见龚自珍《己亥杂诗》)作为知识分子,当然有这样的情怀。特别是在实用主义哲学消解精神品质与责任感的当下,尤其应保持精神品质的纯洁性,而不是助长随波逐流的功利主义。一方面,工作和职业当然要和自己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把谋生与工作分隔开来,并不是聪明的选择。因为这种功利行为很难从工作中体会价值乃至乐趣,工作变成了一种迫不得已的苦熬。往深处说,它可能使人走向歧途,即通过对公共权力的攫取实现个人私利。许多贪腐分子对职业和工作的错误认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大家都知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见《中庸》)这句名言,却未见得理解其中含义。我在最初接触中国哲学典籍时就深深为其中道理所折服,也一直将其作为理解事业与人生的座右铭。

我理解,“道”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而所谓规律从来就不是什么“绝对意志”,也没有远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见马克思《资本论》)评论工作无非是澄清是非、解疑释惑,但是非之辩、疑惑之解都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真理不是自外于人们生活的某种东西,它就生长在现实生活的当下。作为真理化身的“道”,不应是故作高深而远离众人的道理,而是接地气、连人心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道”亦指人生道路正途,所谓正确的人生道路恰是“知行合一”。一个以引导舆论为职业的评论家,如果所讲的道理连自己都不相信,或者只是对别人的要求而不是对自己的约束,那么这样的“闻道”不是“真道”。有些人写文章照本宣科,而自己不过是一个“传声筒”;有些人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而自己做的却截然相反,这也不是“闻道”。作为一个评论工作者,工作和生活、事业和奋斗应该密不可分。我们的学习、思考,其实是使自己的修为提升的过程、是心灵得到全面滋养的过程,也是我们取得一切成就的基础。探索中的失误应该引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曲折的人生教训应该引为正确选择的镜鉴,而一切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想理论,则应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财富。“朝闻道夕死可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评论就是我们的人生思考,人生思考就是一篇永远都在写着的评论。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利云

Copyright © 2022 中国队世界杯_2014世界杯德国 - dyhd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