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咬舌头指在日常进食、说话或无意识状态下,频繁出现牙齿误咬舌体组织的现象,其成因可分为牙齿咬合关系紊乱、舌体形态与运动异常、口腔黏膜病变等。
1、牙齿咬合关系紊乱:
牙列不齐、错位生长的牙齿,如虎牙过度突出、智齿阻生等,会破坏正常的咬合轨迹。在咀嚼或说话时,上下牙列的咬合运动协调性降低,舌体更易被夹在异常的牙齿间隙中。此外,牙齿过度磨损导致牙尖过于尖锐,或缺失牙未及时修复,使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改变了原有的咬合空间,增加了咬舌风险。
2、舌体形态与运动异常:
舌体肥大、舌系带过短等解剖结构异常,会影响舌体在口腔内的正常位置与活动范围。舌体肥大者,占据口腔空间增大,在口腔运动时更易与牙齿接触;舌系带过短限制了舌体的前伸和上抬运动,导致舌体运动不协调,增加咬舌几率。同时,舌肌力量不平衡或协调性差,也会使舌体在口腔内运动失控,引发咬舌现象。
3、口腔黏膜病变:
舌炎、口腔溃疡等疾病会使舌体组织肿胀、疼痛,感觉功能减退。炎症刺激导致舌体局部充血水肿,体积相对增大,且患者因疼痛不敢正常控制舌体运动,从而容易发生咬舌。此外,口腔黏膜病变引起的不适还可能干扰正常的咀嚼和吞咽反射,进一步增加咬舌的可能性。
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脑部神经病变,导致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口腔内咀嚼肌和舌肌的协调性下降,无法精准控制舌体位置,易出现咬舌。脑梗、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若影响到大脑中控制口腔肌肉运动的神经中枢,会造成舌肌运动障碍和吞咽反射异常,使舌体运动不受控制,增加咬舌风险。此外,癫痫发作时的肌肉痉挛,也可能导致无意识咬舌。
经常咬舌头的应对方法
针对牙齿咬合关系紊乱,可通过正畸治疗矫正牙列不齐,佩戴牙套调整牙齿位置;对于过度磨损的尖锐牙尖,进行调磨修整;缺失牙应及时采用种植牙、烤瓷牙等方式修复,恢复正常咬合关系。舌体形态与运动异常者,舌体肥大可通过减肥、改善生活习惯缓解,舌系带过短则需进行手术矫正;同时,可进行舌肌功能训练,如伸舌、卷舌、舌顶脸颊等练习,增强舌肌力量和协调性。因口腔黏膜病变导致咬舌,需明确病因后治疗,如舌炎使用抗菌药物、口腔溃疡局部涂抹促进愈合药物。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帕金森病、脑血管疾病等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改善神经功能药物,并配合康复训练,包括口腔肌肉运动训练和吞咽功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