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编码设计原则与规范
一套可持续的EHR编码,应满足唯一性、稳定性、可读性与可扩展性四项核心原则,同时兼容并购、区域扩张与组织重构。
2.1 编码结构推荐
推荐结构:域-序列-校验位。例如:CN01-000123-7,其中“CN01”为组织域(国家/集团/法人代码),“000123”为递增序列,“7”为基于MOD11的校验位。该结构既能支持地理/法人区分,又能在录入时快速检测错误。
组织域:2-4位,建议采用ISO 3166国家码+法人序号,如CN01、US02。
序列:6-9位零填充的自然数,保证足够容量。
校验位:1位,MOD11或Luhn算法均可,有效识别错位/颠倒错误。
2.2 命名空间与冲突规避
通过为集团、子公司、外包人员、实习生等划分不同命名空间,可有效避免编号冲突,并支持统一查询与权限隔离。例如:CN01E(正式)、CN01T(实习)、CN01V(外包)。
2.3 校验位算法建议
MOD11:权重{2,3,4,5,6,7}循环,余数映射0-10,X表示10;对随机错误识别率>99.9%。
Luhn:常用于卡号校验,适合以数字为主的编码,计算简单,客户端易实现。
在前端(如简道云表单、钉钉H5)与后端(Node/Java)同时启用校验,形成双保险机制。
2.4 变更与冻结
原则:人员状态变化(转岗、调动、合并部门)不改变EHR编码;仅在身份转换(外包转正式)触发跨命名空间迁移时启用映射表。
冻结:离职后编码冻结但保留,不回收,以保证历史可追溯与审计一致性。
2.5 数据字典与正则
推荐正则示例:^[A-Z]{2}\\d{2}[A-Z]?-[0-9]{6,9}-[0-9X]$,在不同平台统一校验,避免分散实现造成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