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世界杯_2014世界杯德国 - dyhdcw.com

拨云见日,追忆中国配音发展历程

1957-1966年是中国动画的发展时期,中国动画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拍出了像《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大闹天宫》等一系列经典之作,动画配音也得到了重视。这一时期的动画配音呈现出对传统艺术的继承。

然而,十年浩劫几乎打断了蓬勃向上的配音事业的发展。动画片的制作偃旗息鼓了,译制片的公开放映一刀横切了,中国的配音行业几乎也一起湮没。幸好,有赖于当时所谓“内参片”的渠道,依然有少部分配音演员可以默默地精心地从事译制片的创作。如《创伤》、《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等阿尔巴尼亚影片系列,都精心贴上了中文配音,而《简爱》、《魂断蓝桥》、《音乐之声》等世界经典名片的对白,也悄悄地被演绎成中文,并且在文革结束后,风靡了整个中国。

三、兴盛

1978年,压抑了许久的各行各业都迎来了百花争放的春天,配音行业自然也不例外,成为了花团锦簇中分外夺目的一朵。大量译制配音片井喷般出现在各个城市的电影院里,人们如痴如醉地背诵着那些经典台词。

译制片的光辉,温暖了80年代和90年代二十多年的时光,而上译和长影,更是在时代的磨练中打造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其实这些缔造了经典的配音员们一点也不神秘,只是普普通通又极不普通地对每一个剧本、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呼吸进行了精雕细琢,认真记取,点滴累积,薪火传递,这才造就了译制片的辉煌时代。那些年响彻在每个角落的“译制腔”,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中国动画也迎来了新的创作春天。1979年的《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长篇动画,而《三个和尚》、《鹿铃》、《南郭先生》、《猴子捞月》等动画片,也都充满着中国式的优美与意味绵长,他们幕后的配音团队,将中国特色的真挚朴实的感情融入台词之中,是这一时期动画配音的典型特点。

四、平稳

90年代中后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门的进一步开放,已经见识过各种各样娱乐方式的人们,不再满足于译制片的国语配音。而且,上译和长影这类工厂性质的配音单位,整体组织架构和运营状态相对传统,只负责接活,宣发能力较弱。虽然有能力打磨精品,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到来,上译和长影明显有些猝不及防。

各种配音需求纷至沓来。配音行业对这一团体的配音员们诸多非议,认为他们分轨录音,不研究角色,不把配音当艺术,然而,正是这段混乱的“作坊”式配音的时期,指导着中国配音行业逐渐走向了商业化道路。

时间平静地滑过世纪之交,网络的兴起让人们的选择更加多样,而这一时期的配音演员成了隐居幕后的英雄,在配音片酬统一的情况下,只能靠增加工作量来提高收入。以个人形式发展的配音演员片酬不高,在生存压力下,配音演员开始从分散状态往组织化方向发展。

五、再创辉煌

曾经有一个短暂时期,“明星配音”成为了引进版好莱坞动画的标配,《功夫熊猫3》邀请了杨幂与黄磊,《爱宠大机密》邀请了何炅与陈佩斯,就连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地球神奇的一天》,也采用了周迅和成龙录制旁白。然而效果却并不如人愿,相比那些由专业配音演员进行配音的动画和电影,票房证明了人们显然更青睐后者。

随着近年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火爆,短视频行业的异军突起,有声书行业的全方位沉降,纪录片的大受欢迎,在为配音演员提供了更多工作资源的同时,配音行业也随之进入了新的辉煌阶段——他们从幕后走到了屏幕前,有了更多展示自身特色和声音魅力的机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2 中国队世界杯_2014世界杯德国 - dyhd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